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的2025年,30萬級行政轎車賽道成為各大品牌必爭之地。一邊是比亞迪漢、小米SU7等“國民爆款”持續霸榜,一邊是BBA等傳統豪華品牌加速電動化轉型,而嵐圖汽車帶著追光L闖入這片紅海。這款搭載800V+5C超充、410公里純電續航及華為乾崑ADS 4.0的混動轎車,被業界視為嵐圖打破“轎車銷量魔咒”的關鍵棋子。從產品力來看,追光L的技術配置堪稱“越級”,但市場從不會為單純的技術參數買單。當“技術優勢”遭遇“品牌短板”與“紅海競爭”,嵐圖追光L能否實現銷量突圍,不僅關乎一款車的成敗,更決定著嵐圖品牌在新能源賽道的生存姿態。

技術“三板斧”:直擊用戶核心痛點
在新能源汽車技術迭代進入深水區的當下,單純的參數堆砌已難以打動消費者,唯有精準解決用戶痛點的技術創新,才能形成真正的市場競爭力。嵐圖追光L的技術布局,恰好踩中了當前混動轎車用戶的三大核心訴求:續航焦慮、補能效率與智能化體驗。
在續航與補能層面,追光L創造了全球混動轎車領域的新標桿。其410公里的純電續航里程,已遠超同級混動車型普遍的100-200公里水平,甚至接近部分純電車型的續航能力——要知道,比亞迪漢EV標準版的續航也僅為506公里。這意味著,對于日常通勤半徑在50公里以內的用戶而言,追光L完全可以實現“一周一充”,徹底擺脫對燃油的依賴;即便是周末短途出游,410公里的純電續航也能覆蓋大部分場景。更關鍵的是,800V高壓平臺搭配5C超充技術,讓追光L的補能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躍”,從20%電量充至80%僅需12分鐘,這一速度已與特斯拉V3超充持平。當其他混動車型還在依賴慢充樁或家用插座、動輒需要數小時才能充滿電時,追光L的補能體驗已無限接近純電車型,真正解決了混動用戶“純電續航短、充電慢”的雙重痛點。

智能化配置的“華為賦能”,則讓追光L在科技感上直接對齊一線新勢力。其搭載的華為乾崑ADS 4.0智能駕駛系統,配備了192線激光雷達與29個傳感器,硬件規格達到行業頂級水平。從功能上看,這套系統支持城市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高速領航、自動泊車等全場景智能駕駛功能,且在復雜路況下的識別精度與決策速度均處于行業前列。與此同時,鴻蒙座艙5.1的加入,讓車機系統的流暢度與生態兼容性得到保障——無論是手機應用的無縫流轉,還是語音助手的精準識別,都能滿足科技敏感型用戶的需求。在智能化已成為新能源汽車核心競爭力的當下,華為技術的加持,讓追光L在與比亞迪漢、極氪007等競品的對抗中,占據了關鍵的“科技人設”優勢。
除了續航、補能與智能化這三大核心賣點,追光L在底盤與舒適性配置上的“越級操作”,進一步強化了其產品競爭力。后輪轉向技術的應用,使其轉彎半徑僅為5.6米,甚至優于部分緊湊型轎車,極大提升了在城市狹窄道路的操控靈活性;空氣懸架與智能魔毯系統的組合,則能根據路況實時調整懸架軟硬,兼顧操控性與舒適性;而零重力座椅、全車隔音玻璃等配置,更是將豪華感拉滿。在30萬級轎車市場,這樣的配置水平通常只出現在寶馬5系、奧迪A6L等傳統豪華品牌的高配車型上,追光L以“平價豪華”的姿態,精準擊中了消費者對“高性價比豪華體驗”的需求。

市場“攔路虎”:品牌與競爭的雙重考驗
如果說技術配置是追光L的“矛”,那么品牌短板與激烈競爭就是它必須面對的“盾”。從嵐圖品牌的歷史表現來看,其在轎車市場的號召力幾乎為零,而30萬級賽道的“神仙打架”,更讓追光L的突圍之路布滿荊棘。
嵐圖品牌的“轎車魔咒”早已顯現。回顧現款嵐圖追光的市場表現,過去一年月銷量長期在200-600臺區間波動,2025年1-8月累計銷量僅1968輛,這樣的成績在新能源轎車市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更值得警惕的是,嵐圖品牌的銷量高度依賴MPV車型夢想家,該車型占品牌總銷量的60%以上,這意味著消費者對嵐圖的認知仍停留在“MPV品牌”層面,對其轎車產品的認可度極低。與此同時,品牌溢價能力的不足,進一步制約了嵐圖轎車的市場表現。現款追光25.28萬元的起售價,與比亞迪漢、極氪007等競品相比并無明顯優勢,但由于品牌影響力有限,消費者往往會選擇更具“國民認可度”的比亞迪或更具“科技調性”的極氪,而非嵐圖。這種“品牌認知偏差”,成為追光L必須跨越的第一道門檻。

30萬級轎車市場的“紅海競爭”,則讓追光L面臨“腹背受敵”的局面。從市場格局來看,該細分市場已形成“傳統豪華品牌+新能源新勢力+國民品牌”三足鼎立的態勢。在傳統豪華品牌陣營,寶馬3系混動、奧迪A6L混動等車型憑借強大的品牌號召力,牢牢占據著高端用戶市場;在新能源新勢力陣營,蔚來ET5、智己L6等車型以“智能化+服務”為賣點,吸引了大量年輕高收入群體;而在國民品牌陣營,比亞迪漢以月銷7000-12000輛的成績成為“銷量霸主”,小米SU7更是憑借“性價比+生態鏈”優勢,實現月銷2.3萬輛以上的爆發式增長。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追光L的每一份市場份額,都需要從競品手中“搶奪”。更關鍵的是,30萬級用戶對價格極為敏感,若追光L定價維持現款25萬元起的水平,將直面比亞迪漢DM-i(18萬元起)、極氪007(23萬元起)的“降維打擊”;若定價過高(超過30萬元),則又會陷入與蔚來ET5、寶馬3系混動的直接對抗,而嵐圖的品牌力顯然難以支撐這樣的價格定位。
渠道與供應鏈的“隱性短板”,也可能成為追光L銷量爬坡的“絆腳石”。在渠道覆蓋方面,嵐圖目前的門店數量僅為比亞迪的1/5、特斯拉的1/3,且主要集中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的渠道覆蓋嚴重不足。對于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而言,“線下體驗”是影響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若用戶無法便捷地試駕、看車,即便產品力再強,也難以轉化為實際銷量。在供應鏈層面,華為智駕系統的產能問題可能制約追光L的交付節奏。參考問界M7上市初期的表現,由于華為智駕系統的產能不足,導致車輛交付延遲,不僅影響了用戶體驗,更錯失了市場推廣的最佳時機。若追光L重蹈覆轍,很可能在上市初期的“熱度窗口”過后,被競品搶占市場先機。

銷量突圍:關鍵在于“精準定價”與“口碑發酵”
從技術優勢到市場銷量,中間隔著“用戶認知”與“市場選擇”的鴻溝。結合嵐圖品牌歷史表現、追光L產品力及市場競爭環境,追光L的銷量增長大概率將呈現“階梯式爬坡”態勢,而能否實現從“技術爆款”到“市場爆款”的轉變,關鍵取決于定價策略與用戶口碑。
從短期來看,上市初期(3個月內)的銷量表現將為追光L奠定市場基調,預計月銷量將在800-1200輛區間波動。這一階段的銷量主要依賴三部分用戶:一是嵐圖品牌的忠實粉絲,二是對華為智駕系統感興趣的科技愛好者,三是對“長續航混動”有明確需求的精準用戶。要實現這一目標,嵐圖需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加快渠道鋪貨速度,確保重點城市的試駕車及時到位,讓用戶能夠直觀體驗產品優勢;二是強化初期用戶的口碑管理,通過“首任車主終身免費充電”“智駕系統終身升級”等權益,提升用戶滿意度,為后續的口碑傳播打下基礎。若初期銷量能穩定在1000輛以上,將意味著追光L已初步打開市場,擺脫現款追光的“銷量困境”。

進入穩定期(2025Q4-2026Q1)后,追光L的月銷量有望提升至1500-2500輛,這一階段的核心是“搶占競品市場份額”。能否實現這一目標,取決于兩個關鍵因素:定價策略與智駕體驗。在定價方面,若追光L起售價控制在25萬元以內,且疊加購車權益后實際成交價降至23萬元左右,將形成對極氪007、比亞迪漢DM-p的價格優勢,吸引部分對價格敏感的用戶;若定價超過28萬元,則需要通過“限量版車型”“專屬服務禮包”等方式,強化產品的豪華屬性,吸引傳統豪華品牌的潛在用戶。在智駕體驗方面,華為乾崑ADS 4.0的實際表現將成為“勝負手”——若城市NOA功能在復雜路況下的通過率達到95%以上,且系統響應速度快、無明顯卡頓,將形成強大的口碑效應,吸引大量科技敏感型用戶;反之,若智駕系統出現頻繁誤判、功能卡頓等問題,將嚴重影響產品口碑,甚至導致銷量下滑。
從長期來看,2026年后追光L若能實現月銷量3000-4000輛的目標,將真正成為嵐圖品牌的“銷量支柱”,而這需要嵐圖在品牌建設與渠道擴張上實現突破。在品牌建設層面,嵐圖需要跳出“技術參數宣傳”的誤區,轉而聚焦用戶場景化體驗——例如,通過“一周純電通勤挑戰”“長途自駕補能實測”等內容,讓消費者直觀感受到追光L的續航與補能優勢;同時,借助華為的生態資源,開展“鴻蒙用戶專屬體驗活動”,吸引華為手機、平板用戶轉化為車主。在渠道擴張層面,嵐圖需要加快二三線城市的門店布局,2026年底前實現門店數量翻倍,讓更多用戶能夠便捷地接觸到產品;此外,還可以與華為門店開展合作,利用華為的線下渠道進行產品展示與試駕,快速提升品牌曝光度。

結語:嵐圖的“破局之戰”,不止于一款車
嵐圖追光L的市場表現,早已超越了一款車型的范疇,成為檢驗嵐圖品牌“技術賦能+市場運營”能力的試金石。從產品力來看,追光L的410公里純電續航、800V超充與華為智駕系統,確實具備成為“爆款”的潛力;但從市場現實來看,嵐圖品牌的“轎車短板”、30萬級市場的激烈競爭,又讓其銷量突圍充滿不確定性。
對于嵐圖而言,追光L的“破局之道”其實很清晰:短期靠“精準定價”打開市場,中期靠“智駕口碑”實現增長,長期靠“品牌建設”鞏固地位。若能復制問界M7“技術賦能+營銷破圈”的路徑,追光L有望成為嵐圖轎車線的轉折點,徹底打破“品牌魔咒”;反之,若重蹈現款追光“高開低走”的覆轍,嵐圖在新能源轎車市場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從行業視角來看,追光L的競爭,本質上是“技術創新”與“品牌認知”的較量。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同質化嚴重的當下,技術創新無疑是品牌突圍的“利器”,但只有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體驗價值,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嵐圖追光L能否走出一條“技術突圍”的道路,不僅關乎嵐圖自身的發展,更將為其他二線新能源品牌提供寶貴的參考樣本。畢竟,在這個“不進則退”的市場中,唯有那些既能做好技術創新,又能讀懂用戶需求的品牌,才能最終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