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想給大家介紹的地方是上海的多倫路,這條街再現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樣子,其中濃濃的文化氣息吸引了許許多多慕名而來的游客。喜歡具有文化氣息經典的驢友可千萬不要錯過。

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位于虹口區東江灣路146號,路不過550米長,卻蜿蜒蛇行,曲徑道幽。這幾年修葺翻新后,再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滬上的人文風情。
多倫路文化街是上海的一條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貿鬧市,北鄰魯迅公園、虹口足球場,背靠內環高架、輕軌明珠線,動靜相間一里有余。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夾街小樓,櫛比鱗次,風格各異。多倫路文化街雖在地圖上難有立錐之地,但在近現代中國文化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多倫路文化街不過550米長,卻蜿蜒蛇行,曲徑道幽。這幾年修葺翻新后,再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滬上的人文風情。多倫路的路面用石塊鋪成,路兩邊的各式洋樓涂飾一新,門面洞開,皆為雅商,字畫,古董,紅木器具,一路列過去,甚是風雅。最有趣的是,有一家紋枰坊,供人下圍棋,一天十元,且奉茶水。
主要景點
金泉古錢幣博物館
金泉古錢幣博物館: 位于多倫路210號東側,是廣東南海商人賀守華在二十年代所建,風格同多倫路210號相似,抗戰后同樣被作為敵產接收[3] 。隨著多倫路文化名人街的開發建設,現為金泉古錢幣博物館。金泉古錢幣博物館由中國西安金泉錢幣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全館展品共分十大部分,集八千余品種,上萬枚錢幣。可謂集上迄先秦、下至民國的各個歷史時期的貨幣精華,并附有世界上187個國家和地區的現行流通貨幣。館藏珍品有青銅鑄幣鼻祖“保德銅貝”、“金代小額銅鈔版”,比西方用紙幣的歷史早了400余年,明代永和年間鄭和下西洋,在對外貿易中買回的五十兩金錠;還有創中國古錢幣拍賣天價,耗資27.5萬元購回的“咸豐通寶·大清壹百”,集國號、年號、鑄局、紀值一身,被錢幣收藏界人士譽為“清錢之王。”
奇石館
奇石館(館主陳瑞楓、周文秀夫婦):位于多倫路189號。陳周夫婦自1949年與石結緣,并開始了愛石、藏石生涯,在半個多世紀里,歷經艱難,癡情不改,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藏石上萬,共有100多個石種。其中雨花(水)石、靈壁(隕)石、江河(卵)石以及各種象形石尤為突出。
這條在地圖上難覓其蹤的小街,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卻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諸多彪炳史冊的文化名人如魯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曾在這里聚首、吶喊、戰斗。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公啡咖啡館這些都是他們的戰場。一個多世紀以來,多倫路及周邊的幾條馬路,從一個側面集中顯現了了這個歷史印跡和文化縮影。
藏筷館
藏筷館(館主藍翔):位于多倫路191號,是古筷收藏家藍翔于1988年7月17日在上海創辦的我國獨一無二的民俗藏筷館。10多年來,已接待了日本、美國、泰國、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大批外賓及港、澳、臺同胞,全國各地慕名參觀者人數更多,現藏筷館收藏有古今中外各式筷箸980多種,總數近1600多雙。藍翔先生井撰寫出版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箸文化專著——《筷子古今談》。
藏鐘館
藏鐘館(館主劉國鼎):位于多倫路193號,由上海收藏欣賞聯誼會鐘表分會理事劉國鼎先生開辦。劉老先生自少年時代起即隨父擺弄鐘表,與鐘表結下了不解之緣,專門收藏南京古鐘。鐘藏館收藏了各個不同時期、不同產地的“南京鐘”70多座,形成了南京鐘收藏系列。
左聯會址
左聯會址:位于多倫路201弄2號。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此召開,從此標志著以魯迅為旗手的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譜寫了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光輝篇章。
左聯紀念館
左聯紀念館(十大文化名人展館):位于多倫路145號。建成于二十年代,外廊與柱式及磚墻的線條,突出顯示其富有代表性的美洲殖民地式建筑風格。曾作為左翼中華藝術大學校址和學生宿舍。現為左聯紀念館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館。
景云里
景云里(名人之路):位于多倫路135弄背后。建于1925年,為磚木結構石庫門房屋。二、三十年代魯迅、陳望道、茅盾、葉圣陶、馮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有歷史文化名里之稱。
小編結語:除了這些,還有夕拾鐘樓,洪德堂,海瓷堂,孔公館等等多倫路的有名店鋪,他們和路邊那些栩栩如生的街頭銅像向你描繪著當時文人的風采,向你講述著那個時代的故事。多倫路正以它獨特的文博景觀和典雅的文化品味成為上海的旅游熱點之一。 在四川北路北端與多倫路的連接處,聳立著內徑高4米、寬3.8米的牌樓,具有上海石庫門建筑風格的牌樓上方,上海市老領導汪道涵親筆題寫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街名,讓人迎面就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腳下,一條褐紅色的呈幾何型圖案的彈階路飽含著豐厚的文化積淀,婉蜒地把人們引向塵封許久的歷史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