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近日舉行的2025廣州汽車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徐念沙發表了開幕致辭。講話系統回顧了中國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深刻剖析了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以國家戰略為指引,為產業在“十五五”新起點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六項關鍵性的發展建議。

徐念沙會長用一系列數據揭示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與結構性變革。
規模穩居全球第一:中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16年位居全球首位。2023年產銷首次突破3000萬輛大關后,2024年繼續突破3100萬輛,顯示出強大的市場韌性與活力。
新能源實現里程碑式突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全球第一,2024年達1200萬輛。尤為引人注目的是,2025年10月,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汽車新車總銷量的比例達到51.6%,歷史上首次超越燃油車,標志著中國汽車市場正式進入電動化主導的新階段。
產業鏈核心競爭力增強:以動力電池為代表的產業鏈快速成長,今年1-10月產量同比增長50.5%,裝車量增長42.1%,為整車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國民經濟支柱地位穩固:汽車工業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超3000萬,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1/10以上,同時在商品零售總額、全國稅收總額中的占比均約十分之一,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徐念沙也指出了產業面臨的嚴峻挑戰:行業“大而不強、增產不增效”的問題依然存在。2024年1-9月,汽車制造業利潤率僅為4.5%,雖同比有所改善,但仍低于制造業總體水平和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反映出產業亟待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
徐念沙會長指出,當前產業正經歷深刻變革,三大趨勢尤為關鍵:
智能駕駛“標配化”:技術正從概念走向量產,競爭焦點從技術本身轉向用戶體驗。
消費價值“情感化”:用戶需求從基礎功能滿足轉向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倒逼品牌進行全面進化。
全球出海“生態化”:中國汽車出海從簡單的貿易出口(“走出去”)邁向深度的本地化運營與生態建設(“走進去”)。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為區域汽車產業(尤其是廣州)提供了科技創新、金融支持、人才集聚和制度開放的綜合優勢,是鏈接全球、實現協同發展的絕佳平臺。
站在“十五五”規劃的新起點,徐念沙會長提出了六項關鍵思考與建議,為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
強化制度保障,優化產業治理: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將制度開放優勢轉化為產業治理效能,營造法治化、市場化的最優營商環境。
錨定國家規劃,堅持“三化”方向:以“十五五”規劃為坐標,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方向,推動人工智能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建設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依托灣區平臺,打造世界級集群: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優勢,發揮比亞迪、廣汽、小鵬等龍頭車企,以及華為等科技巨頭的帶動作用,全面推進廣州汽車產業集群向世界級邁進。
夯實產業基礎,攻堅核心零部件:以零部件配套升級為抓手,聚焦電池、電機、電控、芯片等核心環節,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提升產業鏈的自主可控性與近地化配套水平。
注入智能引擎,推動“人工智能+”:將數字技術與制造業基礎相結合,推動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車聯網、智能座艙等場景的深度應用,加速產業智能化、網聯化轉型。
借力專業機構,構建服務橋梁:充分發揮各級行業協會、聯合會(如中國機械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等)在標準、檢測、認證、國際化等方面的專業優勢,使其成為企業“再躍升”的加速器。
徐念沙會長的講話,既是對過去成就的總結,更是對未來征程的動員。他呼吁政府、企業、協會三方攜手,共同將中國的規模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將 “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標準” 。最終目標不僅是讓中國汽車“走出去”,更要“走進去”全球市場,并“走上去”占據全球價值鏈的高端,讓中國汽車真正馳騁于世界每一個角落。
(本文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徐念沙會長在2025廣州汽車發展高峰論壇上的講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