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巴黎協定》簽署十周年關鍵節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于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貝倫盛大召開,全球聚焦探討溫室氣體減排與氣候變化應對議題。作為中國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企業代表,吉利控股集團受邀出席COP30聯合國發布會與中國角主題邊會等活動,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陳益民、吉利汽車集團ESG管理總監俞紹華圍繞“全球攜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主題,分享吉利在低碳轉型、綠色供應鏈等領域的實踐成果,為全球汽車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中國方案。

在“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案例與實踐分享會上,俞紹華表示:吉利作為致力于成為智能科技驅動的全球化汽車企業,已構建“五大設計中心、五大工程研發中心、五大試驗區域、五大能源技術形式、五大AI智能生態圈”全球化戰略體系,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指引下,不僅成為全球化成果最豐碩的中國車企之一,更以可持續發展實踐為行業樹立多重標桿。憑借綠色低碳轉型與全鏈路協同創新成果,吉利汽車集團成功入選由中華環保聯合會發布的“一帶一路”綠色供應鏈案例及推薦技術產品目錄,成為中國車企綠色供應鏈實踐的代表。

錨定2045碳中和目標,全價值鏈降碳加速綠色出行變革
秉持“創造可持續的出行未來,引領綠色智能通行生態”愿景,吉利汽車早在行業前列提出2045年碳中和的目標,從新能源汽車發展與全價值鏈降碳兩大維度構建全鏈路低碳生態。在“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驅動下,吉利汽車轉型成效顯著:2025年1-9月新能源銷量達117萬輛,較2021年的8.2萬輛實現跨越式增長,單月新能源滲透率最高達60.5%,四年增長近十倍,強勢躋身全球新能源銷量增長最快的車企行列;按此銷量結構,單車使用端碳排放較2021年減少近30%。
同時,吉利汽車還攜手價值鏈伙伴推動“供應端、制造端、使用端”三端一體化協同降碳:制造端通過清潔能源替代、工藝創新與智慧管理,實現能耗與碳排放大幅降低,截至2024年底,6家整車基地實現100%可再生電力供應;循環利用端打通生產余料閉環回收全鏈路,截至2024年底減少碳排放約11.5萬噸,擁有12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1家無廢工廠、3家零碳工廠,是汽車行業唯一入選全國首批“無廢企業”典型案例名單的企業。供應鏈端依托“吉碳云”“吉溯云”平臺,實現超10000種零部件碳足跡核算與1600家供應商溯源,2024年供應端各車系碳排放較基準年下降8%以上,還牽頭構建“主機廠引領、零部件協同”的綠色產業生態。

陳益民還在大會上指出,吉利以多元創新為引擎,為全球綠色轉型提供“中國智慧”方案:構建“碳捕集-甲醇制備-運輸加注-終端應用”完整產業生態,投產全球首個十萬噸級綠色甲醇工廠,打造全球首艘醇氫電動集散兩用船“遠醇001”,讓低碳科技貫通全球陸域與水域;還歷時4年完成“吉利星座”一期64顆低軌衛星組網,為全球提供物聯通信服務,勾勒天地一體智慧出行新圖景。

綠色轉型成果獲全球認可,“一帶一路”彰顯中國車企實力
吉利汽車的全鏈路綠色低碳積累也轉化為全球競爭力,2025年1-9月新能源出口同比增長達214%,其中吉利國際EX5(吉利銀河E5)沿著“一帶一路”遠銷全球33個國家,更在馬來西亞、巴西、希臘、哥斯達黎加、埃及等國家穩居當地純電市場銷量第一。同時,吉利還與雷諾集團達成巴西戰略合作,通過雷諾巴西公司生產及銷售吉利和雷諾的新能源車型,加速雙方在拉美地區汽車市場的拓展。吉利EX2(吉利星愿)也于近日在巴西正式上市,與吉利國際EX5形成合力,進一步鞏固吉利在當地市場的領先地位,并計劃一年內登陸五大洲市場,陸續進入歐洲主要市場及東南亞地區。

作為全球汽車產業綠色變革的積極推動者,吉利是首家以全球合作伙伴身份加入Drive Sustainability的中國車企,深度參與全球供應鏈可持續標準制定,在汽車可持續供應鏈的行業標準和原則制定中發出中國的聲音。在技術創新領域,吉利持續深耕“全域安全、全域AI”技術體系,實現神盾金磚電池、雷神AI電混2.0、千里浩瀚輔助駕駛、AI數字底盤等創新技術成果陸續量產上車,為全球汽車安全技術標準樹立新典范。
此外,吉利汽車的創新實力與可持續發展實踐一直穩居中國車企ESG標桿地位,贏得了全球權威機構的高度認可:入選“中國ESG上市公司長三角先鋒100(2025)”總榜單第一名、連續三年位列“中國ESG上市公司先鋒100”榜單中國車企第一、連續三年獲《財經》雙碳領導力“卓越”評級、連續兩年入選恒生可持續發展企業指數,還斬獲2025年度財聯社致遠獎“環境友好(E)先鋒企業獎”,國際權威機構MSCI ESG評級AA級,ISS ESG評級行業優秀、中國車企第一等多項殊榮,以亮眼成績彰顯中國汽車品牌的全球影響力。

未來,隨著2045 碳中和目標的穩步推進,吉利將持續以ESG戰略構建核心競爭力,攜手全價值鏈合作伙伴共同推動全球汽車產業低碳轉型,為全球氣候治理和碳中和轉型貢獻更多“吉利智慧”與“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