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路線分野:AMS 2025前瞻與智能底盤產業化臨界點
2025年11月12日 14:40:33 來源:環球汽車網 類型:轉載 編輯:可欣 評論:
0條
作為汽車產業的晴雨表,AMS 2025展會規模再創新高,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鏈在電動化、智能化下半場的深度競爭與路線分野。
一、功率半導體:三代同堂,應用場景日趨清晰
Si-IGBT:憑借成本與可靠性,仍牢牢主導400V平臺及以下市場。
SiC(碳化硅):已在800V等高壓平臺確立優勢,并從純電車型下沉至插電混動市場。
GaN(氮化鎵):作為新銳,憑借高開關頻率在OBC(車載充電器)、DC-DC轉換器等中小功率場景嶄露頭角。安森美發布的垂直氮化鎵(vGaN) 技術,意在解決傳統橫向結構在更高電壓下的散熱與性能瓶頸。
結論:三者將在中長期內互補共存,而非簡單替代。
二、智能底盤:從技術突破邁向產業化攻堅
線控底盤是L3+自動駕駛的執行基石,其產業化程度決定了智能汽車的性能上限。
線控制動:EHB(尤其是One-Box方案) 已成為規模化裝車的主力。下一代EMB(電子機械制動) 技術取消液壓結構,響應更快,預計將在2026年迎來量產元年。
線控轉向:SBW(線控轉向) 正在量產上車,為艙駕融合提供硬件基礎,但面臨安全冗余設計、路感模擬算法等工程化難點。
產業格局:國際Tier1(如博世)仍主導高端領域,但以伯特利、博世華域、耐世特為代表的國內外企業正通過快速迭代搶占份額,本土化率持續提升。
三、熱管理:集成化與智能化的工程博弈
800V/1000V高壓快充的普及,對熱管理系統的冷卻能力提出了指數級增長的要求。系統從獨立走向高度集成化熱泵系統,并通過AI智能預測和多熱源耦合控制算法,實現能耗的最優分配。
產業觀察與展望
生態競爭:寧德時代“巧克力換電”(風冷)與蔚來(液冷)的路線之爭表明,行業正從統一的技術探索,進入基于商業生態的差異化競爭階段。
供應鏈重構:主機廠越來越多地直連芯片、軟件等Tier2供應商,推動硬件標準化與軟件分層解耦,傳統的鏈式供應關系正向網狀生態演變。
AI賦能研發:生成式AI開始賦能底盤、熱管理等系統的設計與驗證,有望顯著縮短研發周期,是未來提升產業化效率的核心路徑。
中國汽車產業已從“技術突破”邁入“平臺定義與生態協同”的新階段。在AMS 2025這個龐大的技術秀場,我們既看到了顛覆性技術的曙光,也清晰地聽到了產業化落地的腳步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