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中和”浪潮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關鍵一躍。隨著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3140萬輛,動力電池規模化退役時代來臨。然而由于回收成本高、盈利難,大量電池流入“黑市”,暴力拆解引發重金屬污染風險。為此,2025年初國務院審議通過《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將電池回收納入國家戰略重點。
承載汽車產業綠色轉型使命,上汽乘用車以碳達峰“領跑者”之姿,領銜“科技筑基-模式創新-生態整合”三位一體解決方案,并讓減碳成果惠及民生。其首創車規級儲能系統技術,作為可持續發展典范亮相202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可持續創變-ESG”主題展。諸多創新成果,更以扎實的環保貢獻以及經濟效益,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邁向“碳中和”遞交“上乘”答卷。
技術筑基,助推電池綠色循環
面對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問題,上汽自研電池全生命周期云管理平臺。依托精準評估電池健康度的“電池醫生”、將不同狀態電池分流到不同場景的“電池管家”以及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進行能源調配的“能源管家”,上汽乘用車精準落地以“電池整包完整利用-篩選模組利用-篩選電芯利用-材料回收利用”為基礎的系列梯次利用、再生利用項目成果,助推電池完成從“新生”到“再生”的綠色循環。

在云平臺高效賦能下,上汽乘用車深化場景應用,與“雙白名單”企業——偉翔眾翼聯合開發“車儲互通”模式。針對健康閑置電池直接回收原材料不經濟、環保的問題,上汽乘用車通過自研車輛模擬系統,保障電池在儲能端以車規級安全運行,并靈活調度于車輛、換電站及儲能電站,實現電池安全、經濟、低碳管理閉環。

目前,該模式已作為可持續發展創新典范,亮相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領銜的“可持續創變-ESG”主題展,為行業提供車規級儲能系統技術創新范式。

為了進一步探索2060年碳中和路徑,上汽乘用車整合系統生態,創新打造集“光-儲-充-放-換-檢-養”于一體的新能源生態微網。該項目將具備充放電/換電功能的電動汽車,與智慧儲能、充電網相結合,具備削峰填谷、平衡電網、柔性增容等功能,有效緩解電網壓力、提升供電穩定性的同時,持續推動新能源可持續發展。以安亭園區2號示范站為例,該系統穩定運行近345天,創收近12萬元,魔方電池平均衰減5%,驅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向綠色循環與智能協同的未來加速邁進。

責任踐行,綠色成果惠及民生
更令人矚目的是,上汽乘用車正在將技術成果向惠及民生的公益延伸。電池梯次利用項目“綠芯點亮求學之路”,去年在那佐苗族鄉中心小學落地。取材自上汽乘用車退役電池內篩選出的安全健康電芯,經過專業重組后,成為照亮孩子們求學之路的公益太陽能路燈,截至目前,已穩定運行5000多個小時。當科技的溫度照亮求知的眼睛,退役電池完成了從驅動汽車到驅動未來的使命升華。

從綠色回收到公益責任,最終抵達綠色源頭。六月申城,上汽乘用車攜“實力續航國民家轎”榮威純電D6、“全球首款敞篷電跑”MG Cyberster等明星車型亮相2025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優秀綠色產品背后,上汽乘用車通過推動基地光伏轉型、污染防治及綠色供應鏈管理等舉措,顯著降低碳足跡。2024年,鄭州、寧德、南京、臨港基地年度減碳近1200噸,其中,鄭州、寧德基地更先后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樹立全鏈減碳行業標桿。


承載中國汽車產業綠色轉型使命,上汽乘用車錨定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為筆,以用戶福祉為墨,致力于讓每個減碳時刻轉化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增量,持續書寫低碳出行的未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