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歐美市場的持續走低,一邊是中國連續數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在中國市場的蓬勃發展中,中國的自主品牌也在開放、引進、創新中得到了長足發展,迎來一段高速發展的機遇期。
但隨著中國汽車市場進入微增長,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和復雜。在產品技術、產能布局、銷售策略、售后服務方面都對汽車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內汽車行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面對更加激烈和復雜的市場競爭,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也遭遇了壓力和機遇的共存。
新角色的責任與使命
“中國市場仍然是全球汽車市場發展的發動機,預計到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可能會占到全球汽車市場的35%左右。而這些是由中國的經濟、中國的人口、中國的城鎮化決定的。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自主品牌企業能不能擔當起中國汽車市場的核心角色是個挑戰。”針對自主品牌新時期的責任與挑戰,長安集團董事長徐留平做了以上表示。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191.31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18.3%,高于乘用車總體增長速度1.1個百分點,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3%,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
對于自主品牌來說,第一季度的答卷還算不錯。但同時也要看到,雖然銷售的數量比較大,但質量并不高,大部分自主品牌產品都是10萬元以下的車型,整體收入和利潤都比較低。
“不斷增長的中國市場是自主品牌的機遇,未來的10年中,將是中國品牌不斷成長、市場份額不斷增加的時期。而我們核心的企業能不能擔當起在中國汽車市場中的核心角色?這就是我們中國汽車企業家、中國汽車人所面臨的挑戰。”徐留平說。
有專家表示,未來10年也是一個大浪淘沙、殘酷競爭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也將誕生中國優秀的汽車企業,將會有一兩家甚至五六家企業成為真正的全球化企業。中國的自主品牌、中國的企業開始真正向一個國際化的、全球化的企業前進。
北京汽車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說,未來,中國汽車產業將成為全球資源的整合者。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發展的今天,企業間的競爭焦點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從過去以規模和價格為產品的競爭力,轉向以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為依托的價值競爭。而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迅速崛起,世界汽車產業格局正在被重新塑造。
“只要中國在未來10年、20年內能保持一個穩定增長的市場,中國汽車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人才團隊的培養,并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開拓創新,總有一天會后來居上,趕上并超過發達國家的汽車技術水平。中國汽車也終將成為世界汽車工業潮流的新一代領導者。”徐和誼說。
微增長的機遇與挑戰
微增長開啟了中國汽車產業的變革時代,也給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中國汽車產業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井噴式的增長方式讓自主品牌汽車產品在質量、服務、品牌等方面的很多問題被掩蓋住了,當市場增速一下減緩下來之后,這些問題也自然暴露了出來,并且成為阻礙自主品牌發展的重要障礙。
有專家表示,微增長是中國汽車行業當前最顯著的特征,處在微增長時代的汽車產業面臨變革的新機遇與新挑戰。而自主品牌正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必須要從根本上提高自主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汽車工業的內涵式升級。
廣汽吉奧總經理繆雪中說,合資品牌產品儲備豐富,新品投放或改款速度更快,再加上在中國市場車型下探、市場下行、價格下壓,對自主品牌形成強大的壓力和巨大挑戰。自主品牌要提升消費者心中的認可度與美譽度,決非一蹴而就可以達成。同時,國家相關汽車法規政策日趨嚴格,對油耗、排放及汽車的質量要求,有了更高標準及更嚴格的要求,一系列法規政策的相繼出臺,對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而言,考驗及挑戰更大。
另外,自主品牌企業在管理、研發、品牌等方面仍存在種種局限性,尤其是在核心技術領域,特別是核心零部件制造方面,始終是制約中國自主企業邁上更高臺階、取得更快發展的關鍵因素,而且這種挑戰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對此,繆雪中表示,自主汽車企業只有加快管理轉型、加大研發投入、提高技術水準、強化品質管理、創新營銷模式、提升服務質量、加強品牌建設等,才可能在重重包圍圈中闖出一條路來。
而令人欣慰的是,這種變化正在漸漸取得效果。“麥肯錫的一項最新調研顯示,目前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汽車消費者愿意花超過40萬的價錢購買自主品牌的高端車輛,我相信在未來5到10年里,中國的自主品牌會在高端汽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米其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于航說,今后中國汽車工業從高增長向微增長轉型,從粗放能耗型向環境友好型轉型。這一轉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它要求汽車行業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行業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制定部門、科研機構等,都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以消費者為核心,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更周到的服務上。同時將企業的發展與環境的保護相結合,從而使整個汽車行業成為真正可持續發展的標桿。
另一方面,針對目前汽車行業所處的轉型期,對于如何實現自主品牌汽車產業的穩步發展,很多專家表示,還要在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上做工作。如果說前30年中國汽車產業的飛速增長,是借力上一輪改革開放的成果,那么,想要解決目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還需要繼續深化體制改革,優化管理模式,作為市場主體的各大汽車企業,也急需因時而動,進一步實現企業內部機制創新。
徐和誼說,國有企業升級的根本在體制、機制上要深入改革,建設符合市場規律的國際化的企業運營機制。中國汽車如果想從大變強,首先是國有骨干企業要能真正成為國際化的大公司,才有可能使我們中國汽車工業真正做強。企業不強,中國汽車工業的強也無從談起。
全球化的參與與應對
2013上海車展上,現代全新中高端車型名圖進行全球首發,而與它一同實現首發的跨國公司車型共有28款。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全球化的競爭已經不可避免地滲透到了國內汽車市場。
北汽國際有限公司總裁董海洋說,全球汽車產業已經走過110年,這期間發生了三次轉移,第一次轉移是從歐洲向美國的轉移,第二次是以豐田為代表的T P S生產方式,贏得了市場的優勢。之后,中國逐漸成為第一大市場,中國有利的投資環境和低成本的勞動力市場,推動了中國汽車迅速增長,這是第三次轉移。
董海洋說,每次轉移都有它內在的創新和變革力量在推動,全球化將汽車產業的第三次轉移帶到了中國,可以說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一個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中國汽車如何從現在的低成本方式,逐漸走向一種協同創新的方式,這是中國自主汽車工業的共同課題。
中國汽車工業的提升和發展離不開全球化。“我們現在盡管速度很快,但距離合資企業和國外產品仍然有一定差距。”董海洋說,到目前為止我們90%的核心零部件都仍然控制在外資手里。
對此,汽車專家王軍雷說,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還是目前自主品牌汽車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最為便捷和低成本的一條路,而面向全球的合資、國際并購、戰略聯盟和海外投資等就成為達成這一目標的必然途徑。
但全球化也給自主品牌產品帶來了更加殘酷的市場競爭和沖擊。由于自主品牌在技術、質量等方面的先天不足,造成在市場競爭中,大多數自主品牌只能處于市場的低端。而且,隨著合資和進口品牌車型的不斷豐富,網絡布局的不斷延伸,自主品牌的市場空間也在逐步被擠壓。
針對這種情況,自主品牌企業也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有了提升和改變。與以前相比,國內汽車企業與跨國巨頭的合作開始更多地要求“以我為主”,而訴求也開始更多偏向于產品方向性或戰略性的選擇,不管是技術引進或全球合作都是基于企業本身的戰略或需求,以求得合作雙方價值能最大化。(記者 李志勇)